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盛夏的衢州,南孔圣地的文脉与绿水青山的诗意交织。带着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考,“杨林守望者”们来到杨林镇中心小学,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魂、弘扬中华优秀文脉为骨,课程在地化为核心理念,尝试用一种更鲜活的方式,让礼仪从典籍里走出来,让非遗在指尖活起来,让生态理念在实践中扎下根来,将课堂扎根于这片土地。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乡土认同与全面成长的探索。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照
“布”承儒韵,礼润童心
大暑时节,为展现课程“智育+德育”的特点,实践团开展“以节气为脉”的特色课程,借节气歌融合衢州民俗引导理解节气之学,并转化为指尖创造——用布贴再现南孔圣地之魂,拼贴孔夫子礼韵风骨。手工环节中,学生被分为春夏秋冬四组,各小组按画师、剪刀手、粘布师和书法家分工呈现布贴画:春组用嫩黄拼新芽,夏组以翠绿剪荷叶,秋组用橘黄勾麦穗,冬组以雪白贴雪人,深入理解节气知识与儒家文化内涵。当孔子走进了四季的拼图,《论语》变成了布纹间的协作密码,“南孔圣地·衢州有礼” 便不再是口号,而是孩子手心温度与乡土文化共振的和鸣。

孩子们分组完成布贴画制作
“竹”韵承礼,巧手生趣
竹影摇风间,一场文化浸润之旅徐徐铺展。课堂上,团队成员从笋芽破土的新生到节节拔高的成长,细说其 “未出土时先有节” 的文化象征,再延伸至衢州街巷里竹器叮当的竹韵文化。孩子们在问答中拓展认知,涵养礼仪,感受竹之美,“非遗+劳育”的理念也悄然渗透。随后孩子们化身非遗小传承人,指尖在竹条间灵动翻飞:有的专注编织竹雪花,经纬交错间透着精巧;有的细细勾勒花纹,认真制作竹书签,让创意在竹上绽放。每件作品都凝结着知识、技能与成长,让竹编这门古老非遗在孩子们的劳作中焕发生机,真正实现非遗在劳动中传承,劳育在非遗中扎根。

孩子们手举竹编作品拍合照
童心护“源”,手绘青山
在守护钱江源的课堂上,实践团带领杨林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探索家乡瑰宝——衢州钱江源。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钱江源的独特生态知识,并且亲手制作了生机勃勃的生态瓶。知识在传递,创意在飞扬,一颗颗爱护家乡绿水青山的种子,在往生态瓶里递送石子的过程中就已悄然萌芽。清澈水流、守护身影、嬉戏鱼群,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钱江源”,将对“绿水青山”的感悟转化为五彩斑斓的画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成长,更实现了“美育+劳育”的素养提升。

孩子们绘制“我心中的钱江源”
当“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文化符号化作孩子们协作时的一句“请”,当非遗技艺成为手心的温度,当生态意识融入画笔的色彩,这场教育探索便有了超越课堂的意义:它让文化传承有了具体的模样,让乡土认同有了鲜活的载体,更让五育之花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绽放。以在地为根,以成长为叶,“杨林守望者”实践团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文化的沃土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
成员感悟
在杨林镇支教的一周里,我看到了孩子们创作布贴画作品时眼里的光芒,也看见他们初学竹编的生涩,他们把“谢谢”藏在偷偷塞到讲台的棒棒糖里,把“喜欢”画在给老师的画像背面的小太阳上。原来支教从不是单向的给予,是两棵树互相摇晃着影子,是两簇火苗凑在一起,让光更亮一点,让暖更久一些。
——23小教1班卢佳薇
在杨林镇支教的时光转瞬即逝,最难忘孩子们捧着生态瓶时眼里的光。那些水草、石子与小鱼构成的小世界,像极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愿这抹绿意,能在他们心里种下探索的种子。
——23小教1班叶安琪
在这一周的时光里,我看到孩子们眼睛中的繁星。教《去有风的地方》时,他们把山风、鸟鸣都唱了进去。原来音乐从不用刻意教,只需借一方水土,让心自然发声。
——23小教3班孙甜辣
在杨林镇中心小学支教的日子,像山间的清风,带着草木香浸润人心。在布贴画制作课上,孩子们用碎布头拼贴出春分的燕、冬至的梅,指尖的笨拙里藏着对节气的独特理解。支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在传统与乡土的碰撞里,重新发现文化的温度。
——23小教4班徐潇雪
在杨林镇的日子,孩子们用彩布拼出节气,竹条编着故事。本来是我们来支教,却被他们教会:教育从不是给予,是和纯真并肩,看光一点点亮起来。
——23数学1班林佳敏
支教是场双向奔赴。我们带来本土课程,孩子们用碎布拼节气、编竹篾、做生态瓶,以童真热忱让我们重拾教育本真,那些瞬间如钱江源水,温润流淌。
——24数学1班周思妤
在杨林镇中心小学的五天支教时光,看着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过程,我忽然就懂了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陪他们触摸家乡的文脉,让童心与非遗、自然撞出温暖的光。
——23小教3班 章译丹
把一颗小小的石子装进瓶子,也把自然的奇妙装进了孩子们纯净的眼睛。生态瓶盛放放的不仅是水和生命,更是我们共同播下的好奇与对生命奥义的初探。
——24小教1班 黄子涵
在“布”承儒韵,礼润童心的课堂上,孩子们随节气歌感悟传统文化,借布贴画展示协作精神。看见他们合作拼出四季,我也明白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激发与温度。
——23小教3班 李帆
课上教知识时,看孩子们眼里的光;课后收山花,触他们递来的暖。这场相遇,让我真切感受知识的力量,更坚定了投身教育、守护童心的初心。
——24小教2班 赖舒怡
团队介绍
团队
“守望杨林·教育开花”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衢州开化杨林镇社会实践团
指导教师
毛薇娜
团队成员
23小教1班 卢佳薇
23小教1班 叶安琪
23数学1班 林佳敏
23小教3班 章译丹
23小教3班 李 帆
23小教3班 孙甜辣
23小教4班 徐潇雪
24数学1班 周思妤
24小教1班 黄子涵
24小教2班 赖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