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为聚焦余村针对小学生群体的红色数智化文旅研学内容,浙江外国语学院“数智赋能‘两山理论’实践”社会实践团于7月6日至8月1日,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景区,开展了为期2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实地,通过调研与体验,探索数智技术与红色文旅的深度融合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推动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研学旅游的创新发展。
在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一个个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正悄然上演。同时在数字浪潮的赋能下,一段从矿坑到花园的转型传奇,正被精心转化成一种独特的“研学模式”——它串联起红色的历史记忆、少年的成长足迹与乡村的振兴梦想。然而,在这条探索路上,队员们也敏锐地察觉到数智化红色文旅发展的诸多挑战,其中,如何为小学生打造更富成效、更有温度的红色研学体验,成为了我们心头萦绕的特别关切。

团队成员在两山大石碑处共同合影
各方合力,成就最美乡村
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团队成员了解到余村的转型振兴,是各方力量协同发力的生动写照。国家层面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出台系列政策为余村发展锚定方向;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产业转型,整治生态环境,打造“两山”展示馆、矿山遗址公园等红色教育载体,铺设生态绿道串联自然与人文资源。村民们则主动打破“靠山吃山”的固有思维,从矿工变身为农家乐经营者、研学导师。更有全球合伙人、青年创客带着数智技术与创新理念扎根余村,开发研学小程序、打造数字游民公社,让红色故事通过数字技术焕发生机、让余村从灰蒙矿山变为生态样板,从传统村落蜕变为“世界旅游乡村”。

余村共富超市农产品
数智赋能红色文旅,未来可期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余村共富超市讲解员的深度访谈,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余村文旅发展变迁、研学客群特点以及余村研学小程序、AR互动设施等数智化设备运营情况。
基于详实的观察笔记和访谈记录,团队成员将收集的素材进行系统分类和分析,结合调研成果,设计出了“余村探秘者”自助式研学小程序方案。该方案聚焦小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形式,有效传递红色文化知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将VR和AR技术与余村的转型故事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研学课程。这种课程设计不仅改变了传统红色教育“被动接受”的模式,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在体验中理解“两山理论”的重要意义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方案既立足于余村“两山”理念发源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又紧跟数智化发展的前沿趋势,呈现出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调研成果。

访谈后成员与共富超市员工合影
曾依赖“矿山经济”的村庄,如今在绿色蝶变中焕发新生,山峦青翠,溪水潺潺,余村的蜕变也鼓舞着队员们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队员们未来将持续关注余村数智化红色文旅发展,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当地研学产业升级的实际行动,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扎根,让数智化的力量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成员感悟
余村实践让我看到“两山”理念的生动落地,数智化让红色文旅更鲜活。作为师范生,既惊叹于乡村蜕变的力量,也深知需用创新方式架起孩童与红色文化、生态教育的桥梁。
——23小教3班郑笑雪
安吉余村的实践,让我感悟到“两山”理论深意,愿以专业所学,架起学识与乡村振兴的桥梁。在安吉余村实践调研,明晰数智助力“两山”实践方向,以专业担当,推动学识向乡村发展实效转化。
——24小教1班王可楠
在余村调研数智化红色文旅的经历,让我深知红色文旅升级需兼顾传承与创新,既要守护老辈积淀的红色记忆,也要借力数智技术吸引青年参与,让“两山红”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24小教1班郑梓瑜
在余村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如何激活乡村,这片土地用生态逆袭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更是人与技术的共创。
——24小教1班韩雨
在余村的实践里,我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密码。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经历,让我更懂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行道,而是需要各方以敬畏之心共建的生态链。
——24小教1班谌姝颖
于我而言,这次实践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用时代钥匙打开历史宝库、连接未来的生动教育,让我感受到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我将秉持“两山”理念,学习余村精神,勇于创新。
——24小教1班郑晨曦
团队介绍
团队
“数智赋能‘两山理论’实践”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安吉余村社会实践小分队
指导教师
陈玉玲
团队成员
24小教1班 郑梓瑜
24小教1班 韩雨
23小教3班 郑笑雪
24小教1班 谌姝颖
24小教1班 郑晨曦
24小教1班 王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