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当竹编的经纬在指尖交错出生态智慧,当渔歌的余韵在古港浪潮中回响。澳门六合彩高手
“黛瓦拾韵传薪”实践团奔赴宁波象山县,以“渔村”“竹编”“传统村落”为密钥,针对“年轻群体认知断层”“非遗传播梗阻” 等痛点精准破局,开启了一场非遗活化与古村振兴的青春实践。
问卷洞察需求,锚定宣传缺口
如何让沉睡的古村遗产“破圈”绽放,实践团队带着疑问以严谨调研锚定问题核心。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分析,一组矛盾数据浮出水面:年轻群体与外国友人对传统村落及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不足30%,但超7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深入了解”。“有兴趣却无途径”成为横亘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受众之间的关键梗阻。

团队成员在象山书城发放调查问卷
为突破传统宣传局限,团队创新构建“互联网+文化推广”体验营销体系:以五个象山传统村落为样本,打造集非遗解读、全景旅游攻略、“非遗+劳动”创新项目于一体的电子宣传手册,精准匹配年轻受众“碎片化获取”“沉浸式体验”的习惯。这次赴象山实践,既是为验证方案落地可行性的实地勘探,更是一场为文化“破圈” 收集素材的“寻珍之旅”。

成员们在象山非遗馆讨论解决方案
多维实践行动,挖掘古村文化
“原来非遗的文创产品这么有趣”,在鸭屿村摆满竹器的工坊里,队员们惊叹于当地“以竹兴业、以竹护绿”的生态模式,表示要深入参考学习,为非遗宣传添砖加瓦。

实践团在鸭屿村竹艺坊采访竹编非遗人张师傅
丹城西街的朱漆描金工坊则藏着些许困境。“我担心会后继无人了啊”,非遗传承人钱师傅坦言,“工艺复杂又危险,推广也太难了,我也很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一番话,给了队员们宣传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实践团在象山丹城城西采访朱漆描金非遗传承人钱师傅
如何制作具有辨识度的宣传标语和图案,让海报等设计更具吸引力?如何开展国际传播宣传,让古村的故事更好地“出海”?在墙头村、溪里方村、儒雅洋村等古村,实践团像“文化侦探”,挖掘传统村落里的非遗传承脉络,采访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村民。队员们发现,古村的一砖一瓦、老人的一句话,都是文化传承的拼图。在这些村落,队员们不仅探寻非遗技艺,还挖掘“神话传说+民俗活动”的文旅富矿,为制作电子宣传手册提供了海量素材。24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米明星感慨:“制作宣传视频不容易,也很忐忑是否能真正助力非遗和传统村落‘走出去’,但看见我们制作的宣传视频在Z视介‘浪花计划’上四天破万的浏览量,我们心里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实践团到墙头村、溪里方村、儒雅洋村实地调研
实践期间,团队的宣传工作双线并行,制作的电子宣传手册和文创产品颇具雏形。这些成果为非遗传承搭建了“双向桥梁”—— 既让外界看见象山的文化魅力,也让当地意识到年轻群体的关注是非遗活下去的“氧气”。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深化非遗宣传,将专业所学与个人智慧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火热实践,书写非遗传承与生态发展融合的崭新篇章。
成员感悟
深入象山各村落,我才亲身感受到各种非遗文化的魅力。在采访非遗传承人张心荣先生时,他给我们展示了各种非遗手工艺品、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各种工具,以竹编入画的艺术作品不仅融入了张老先生的非遗技艺,也展现出象山独特的人文风貌。
——24小教3班朱佳雯
采访时见朱漆非遗传承人钱师傅给女儿们做的古琴,朱漆层层髹涂如岁月沉淀。这把琴虽然没有展品的精致,却有着反复打磨的温度——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父爱的巧思里,让古老技艺接住了生活的烟火气。
——24网新1班米明星
当我走进竹编传承人工作室时,最让我惊叹的是挂在墙上的竹编画《渔归图》。远看是浓淡相宜的水墨效果,走近才发现全是竹丝的魔术,用高温熏过的深褐篾丝勾勒渔船轮廓,削成蝉翼薄的竹膜拼出波光,最绝的是浪花处像真的溅起了细碎的水珠。
——22汉师1班姚梦诗
竹编之巧,藏于毫厘。然传承之困,触目皆是:老竹渐稀,新竹质脆,剖至七层便易断;编一只提篮耗三日功,千次交错藏匠心,却难敌塑料替代品的廉价冲击——市场不认功夫,手工价难被接受。这项非遗的延续,仍需更多守护与助力。
——24汉师1班陈钰焓
踏进溪里方村古朴的美术馆,仿佛推开一扇时光之门。当年轻的目光与古老的指尖在此相遇,我恍然明白,非遗非遗,不在博物馆的静默里,而在匠人脉动不息的手温中,在每一道未曾断绝的呼吸里——它是活的传承,是土地深处涌动的文化之泉。
——23汉师1班陈琼媛
竹编柔和,朱漆厚重,一个素净,一个艳丽,都是一代代传承人用手和时间琢磨出的本事。摸着手边这些东西,对非遗文化的感悟和敬重也如泉水般涌出。
——24电商1班杨璧筝
听老艺人讲上山砍竹,才知道这门手艺不止精巧于编织的工艺,那些能编织出繁复花纹的竹篾,早在砍伐、晾晒、劈削的环节,就被手艺人摸清了“脾气”——竹编这门艺术,从对一根竹子的了解开始,就藏着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24电商1班汤晓嘉
团队介绍
团队
“黛瓦拾韵传薪”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象山五村社会实践团
指导教师
吴晓
印驰
团队成员
24小教3班 张宇彤
24小教3班 朱佳雯
24电商1班 汤晓嘉
24电商1班 杨璧筝
23汉师1班 陈琼媛
24汉师1班 陈钰焓
22汉师1班 姚梦诗
24网新1班 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