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遂昌乡村蕴含着独特的山水灵韵与农耕文明,深深扎根于浙西南的土地之上,承载着世代村民的生活记忆与乡土情怀,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极具潜力的文化与生态载体。这里的绿水青山曾滋养着淳朴的乡风民俗,孕育出丰富的农特产品与乡村业态。然而,当下其发展面临一些瓶颈:优质资源的传播半径有限,外界对遂昌乡村的多元价值认知不足,且部分村落的业态创新与数字化推广能力有待提升。
为激活遂昌乡村的发展活力,8月14至20日,小队走进了遂昌县的多个村落与田间地头。团队秉持着“挖掘乡土潜力,让遂昌乡村焕发新彩”的理念,计划通过走访调研、对接资源、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助力推广等方式,让更多人发现遂昌乡村的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推动这片土地成为连接自然馈赠与时代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

团队成员与副乡长、主任的合照
对话乡贤,触摸数字脉搏
实践队首站来到湖山乡政府,与副乡长展开深度访谈。从峡谷金公路通车后车程缩短至半小时的交通蝶变,到以茶叶、板栗为根基的传统农业向民宿、数字经济的多元转型,副乡长细致讲述了湖山乡11年来的发展轨迹。当提及即将于国庆前后开业的地心温泉项目时,其“地下200米泡温泉+弹钢琴、看电影”的独特模式,以及能为160多位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的民生价值,让队员们对这座山区乡的发展潜力有了直观认识。
午后,队员们沿着环湖绿道走访村落,看到沿途村民正忙着晾晒新采的茶叶,孩子们在水利公园的草坪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百年樟树下闲话家常,一派安宁祥和的乡居图景。随后,实践队走进阿里云创新中心,在这里深度体验了数字技术为乡村宣传赋能的全过程。工作人员展示了基于“五好青年”(好景、好吃、好玩、好搭子、好未来)理念搭建的素材库:3秒的仙峡湖波光、5秒的茶园晨雾、10秒的温泉施工片段,经AI剪辑工具处理后,能自动生成“治愈系风景”“亲子游玩攻略”“乡村创业故事”等20余种风格的短视频。更令人惊叹的是智能分发系统——30个账号可实现按地域、兴趣标签精准推送,单日最高能触达10万+用户。队员们现场尝试用手机拍摄素材,经AI处理后,一段普通的村民采茶视频竟变成了带方言解说的“非遗制茶工艺”短片,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技术对乡村故事传播的放大作用。

团队成员采访湖山乡副乡长
躬耕书院,感悟生态初心
次日,实践队前往躬耕书院。青瓦白墙依偎在仙峡湖畔,木质书架上陈列着《论语》《弟子规》等国学典籍。书院负责人介绍,这里常年为当地孩子开设免费的国学、美术公益课程:周末的国学课上,孩子们身着汉服诵读经典;暑期美术班则带着孩子走进山林,用画笔记录花草树木的生长。
在躬耕书院的历史展厅,一组珍贵的老照片引人驻足:早年古朴的书院门庭与如今修缮一新的庭院相映,旧时学子苦读的场景与当下研学活动的画面交织,直观呈现了书院在岁月流转中“薪火相传”的发展脉络。队员们还跟着老先生翻阅线装典籍,听其讲述书院历代先贤的治学故事,切身感受到“文脉延续”藏在每一处历史遗存与文化实践里。

小队成员与躬耕书院当地村民合照
田间问卷,倾听乡音民声
清晨的集镇刚有烟火气,队员们便分组调研,问卷聚焦“短视频宣传旅游业”和“生态保护实践”。卖鱼大叔提到“捕大留小”“产卵期不动网”,愿学拍短视频展现生态捕捞;早餐店阿姨希望镜头记录后院山泉井和可降解餐盒,体现“靠山吃山先护山”;纳凉的村民爷爷建议视频呈现护山守水的日常,让年轻人懂得珍惜。游客期待了解生态养殖细节,商户关心如何借短视频证明环保经营。这些声音让队员们明白,短视频要将“生态保护”转化为鲜活生活场景。

小队成员发放传单
实践团队在湖山乡开展宣讲,播放剪辑好的短片,分享“五好青年”素材采集法,演示如何用镜头展现生态细节。村民们热情参与,早餐店阿姨尝试用慢镜头拍摄,现场反响热烈。队员们还计划推出《乡村短视频入门指南》,通过线上社群持续指导,旨在激发乡民兴趣,用短视频传播湖山乡的生态之美与发展活力,以新媒体赋能乡村发展。
成员感悟
“在阿里云创新中心,一段普通的溪流视频经AI处理后,配上‘遂昌乡音版’解说和茶叶清香的虚拟音效,瞬间有了烟火气。这让我明白,技术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能让乡村故事‘活’起来的魔法。”
——24科教1班杨彤
“卖鱼大叔说‘捕大留小是祖宗传下来的理’,这句话比任何理论都有力量。短视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藏在乡俗里的生态智慧挖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保护自然早就是湖山人的生活习惯。”
——24科教1班郑果
“早餐店阿姨指着后院的井说‘这才是招牌’,让我突然懂了:乡村的‘生态标签’不在华丽的宣传语里,而在那口清甜的井、可降解的餐盒里。我们拍视频,就是要让这些细节被看见。”
——24科教1班余柯敏
“村民爷爷说‘绿水青山是抢回来的’,这话砸在心里沉甸甸的。我们的镜头不能只拍光鲜的风景,更要记录那些默默守护的人——是他们让‘两山理念’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24小教1班徐榛翊
“宣讲时,卖鱼大叔拿着手机问‘怎么拍渔网才能看出网眼大’,那一刻我觉得,技术培训不是教村民‘演戏’,而是帮他们把真实的生态实践讲出去。这种真诚,比任何技巧都动人。”
——23小教2班宋佳楠
“离开前,阿姨发来她拍的井水视频,配文‘我们的米糕源头在这里’。看着视频里晃动的水波,突然明白:我们留下的不只是技术,是让他们敢向世界说‘我们的家乡很美的’底气。”
——24日语4班林妍汐
团队介绍
团队
“知行湖山 乡创共益”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丽水遂昌湖山乡
社会实践小分队
指导教师
吴晓
团队成员
24科教1班 杨彤
24科教1班 郑果
24科教1班 余柯敏
24小教1班 徐榛翊
24日语4班 林妍汐
23小教2班 宋佳楠
24跨电3班 林冠琪
24日语4班 杨如怡
23艺科3班 庄舒媛
24科教1班 徐羽婕